笔趣阁
笔趣阁 >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> 第一百零三章 出尽风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零三章 出尽风头

  从神探李元芳开始

笔趣阁 18xxs,最快更新从神探李元芳开始最新章节!


皇城。


内卫驻地。


一身绯袍的李彦正在工作。


最近摸不了鱼了。


因为内卫五位阁领已经定下。


分别是丘英、裴行俭、安元寿、崔守业、李义琰。


第四位崔守业,是崔敦礼的儿子。


崔敦礼出身博陵崔氏,早年通晓诸番形势,多次出使突厥、回纥、铁勒等北方部落,随李绩击灭薛延陀。


后来李治继位,将其拜相,病逝后追赠安国公,崔守业是他的儿子,任刑部侍郎。


和吏部侍郎裴行俭一样,刑部侍郎调任内卫阁领,都是属于平调。


而这位崔守业进入内卫后,掌内部监察,权势不小。


最后一位李义琰,进士出身,一向以刚正不阿,不畏强权著称。


这位老先生也曾经在李绩手下任职,李绩当并州都督时,手下人都害怕李绩的威势,只有他敢与之争辩是非曲直,李绩对他很是敬重。


后来李义琰慢慢升官,如今已经是中书侍郎,候补宰相,进位宰相指日可待。


李彦觉得,这位调入内卫,反倒有种贬官的味道。


也不知道背后发生了怎样的政治争斗。


无论如何,内卫阁领重新归位。


丘英负责侦查谍报,裴行俭、安元寿负责兵事,崔守业、李义琰负责内务后勤。


不过五人之间,也不是特别泾渭分明,一致对外的关头,很多事都可以便宜行事。


这也是内卫的特点,同样是这个部门昔日能将强大的突厥折腾得分崩离析,俯首帖耳的原因。


“对外战争一触即发啊!”


忙活了整整一个时辰,李彦起身活动,觉得今天的自己实在太努力了。


从窗口看向下面进进出出的忙碌人群,他的心中也有着期待。


吐蕃使节团在含元殿面了两次圣后,就不了了之,对于吐蕃的请求,李治几乎是通盘否定。


因为大非川之战,吐蕃本来就是侵略一方,无端覆灭藩国吐谷浑,后又大举入侵西域,直逼安西四镇,才惹得李治派出薛仁贵,大军开赴藏原。


大唐败了一次,但依旧底气十足,李治的态度鲜明,如果吐蕃不乖乖缩回高原上,就等着开战吧!


李彦清楚历史走向,接下来大唐确实收回了安西四镇,但并没有与吐蕃发生正面冲突。


钦陵在衡量了双方的实力后,果断退走,让大唐蓄足了力,握紧了拳头,然后一拳打在空气上。


这不是结束,吐蕃准备完毕,还会率军再度出击。


接下来,每每吐蕃都是占据主动的一方,大唐败了自不必说,就算胜了也捞不到什么好处。


颇有点后世宋朝那味道了。


你说它打胜仗了么,胜了,可为什么还是那么弱呢?


因为赢的时候,见不到好处,一旦败了,就是损失惨重。


这谁受得了?


但没办法,农耕王朝的战争损失,真的不比草原游牧民族。


每次发动战争,不能光看士兵伤亡、粮食消耗,要这么计算,如果不打仗,这些士兵本来该是种地生产的,结果他们脱产上前线,行军的每一天都要张着嘴消耗粮草,一来一去,损失可就太大了。


这也是中原王朝往往休养很长一段时间,却能在十几年的战争狂潮中,将积蓄消耗殆尽的原因。


文景之治后的汉武帝如此,杨坚之后的杨广如此,贞观之治后的李治其实也是这样。


东征西讨,扩大疆域,灭高句丽灭了个爽,结果除了盛名外,实质好处并不多。


相比起来,李世民当年没能灭得了高句丽,但斩获高句丽军士达四万多人,自身损失不到两千,同时缴获了大量的牛马、装备、奴仆等等,实大于名,把高句丽折腾得半废,自己收获满满,这样打仗才是胜利。


且不说大唐,吐蕃同样如此,接下来与大唐打仗,明明连连取胜,但国内也打得民不聊生,怨声载道。


要知道吐蕃在这段时期,还得老天眷顾,气候条件那叫一个好。


在打了大胜仗的情况下,都弄成这模样,可以看出战争有多么伤。


不过没办法,古代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,既然代价这么大,所能追求的就是胜!


何况吐蕃铆足劲要跟大唐干,李彦又怎会愿意钦陵杀了十万唐军,就轻轻松松的退走?


于是乎,这段时间,他常常往裴府和安府跑,和裴思简、裴行俭、安元寿进行交流。


换成以前,除了纯私人交情外,身为武德卫的李彦,是没资格跟这些大佬讨论军国大事的。


但此时一身绯袍的他,在官职上,已经是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。


再加上内卫机宜使,完全有资格讨论吐蕃之事。


不得不说,这身官服穿起来,比起绿服舒服太多了,大红色的,又喜庆又尊贵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zz.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://m.biquzz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